國槐掩映的街道上,一個被灰色磚墻圍起的院落靜謐安詳。正對大門的建筑高大雄偉,八根石柱上方國徽高懸。北京,東交民巷27號,百年前的俄國使館,現在是最高人民法院。
初夏的晨曦灑滿了院子,新一天的忙碌開始了。工作人員從四面八方趕來,刷卡、驗證,然后奔向各自崗位。
這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
72年,一代又一代法院人,正是這樣日復一日行走在這條街巷,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適應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之路。
這條路,始于原司法部街72號,現人民大會堂位置。
漫步街巷,從人民大會堂到最高人民法院,短短1.5公里的道路,見證了最高人民法院從初創到重建再到完善的曲折歷程,承載了人民司法事業跨越發展的光榮與夢想,存儲了新中國司法文明賡續進步的精神密碼,濃縮的法治風云是那么不尋常。
公正之路
1953年冬日的一天,一個面帶稚氣的年輕人背著鋪蓋,提著箱子,從上海乘火車來到了北京。
揣著最高人民法院調令,他找到了原司法部街72號。
一棟坐西朝東的大樓出現在眼前。傳達室一位老同志告訴他,這棟樓原是1906年建成的大理院,現在分屬三個機關單位。北門是最高人民檢察署,南門是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中間大門是最高人民法院。
在最高人民法院原局級審判員、年逾九旬的沈關生心里,60多年前的情景歷歷在目,當年在司法部街穿行的有軌電車似乎還在耳畔咣當作響。
彼時的最高人民法院正處于初創期。隨著華北人民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交接完畢,1949年10月22日,以華北人民法院組織機構和工作人員為基礎,最高人民法院宣告成立,11月1日啟用院印正式辦公。這意味著,在中國歷史上,司法權第一次完全掌握在人民手中。
“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長是毛主席親自任命的沈鈞儒先生?!鄙蜿P生回憶說,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董必武當選院長。
95歲高齡的張慜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40余年。對上任不久的董必武院長在一次座談會上的講話印象深刻,“董老當時講到,過去有錯判,就是對人民不利。要減少錯判、防止錯判,就必須建立各種制度?!?
然而,在法制廢墟和人治積習上起步的人民司法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給人民法院正常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開展及“砸爛公檢法”口號的提出,國家司法制度遭到嚴重破壞,法院工作陷入停頓。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最高人民法院迅速開展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工作?!拔磥矸ㄔ汗ぷ鞯闹匾蝿罩痪褪翘幚硇淌律暝V案件,糾正冤假錯案?!睍r任院長江華在第八次全國人民司法工作會議上指出。
經過三年努力,到1981年底,全國各級法院共復查“文革”期間判處的120萬件刑事案件,依法改判糾正冤假錯案30.1萬余件,涉及當事人32.6萬余人。
在中國法院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張庭審照片令人印象深刻——1995年3月15日,聶樹斌以故意殺人罪、強奸婦女罪被判處死刑。21年后,經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聶樹斌被改判無罪。
“從‘不枉不縱’發展到‘疑罪從無’,中國的刑事審判在實現司法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方向不斷邁進?!痹趶氖滦淌聦徟?0多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原審委會委員高貴君看來,“疑罪從無”從紙面變成實踐,是幾十年來中國刑事審判事業最大的發展變化。
統一行使死刑復核權,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和證據改革……隨著冤假錯案防范機制的逐步健全,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分量。
公正司法,不因時空而褪色。
公開之路
沿最高人民法院東行500米,東交民巷與正義路交叉路口,一棟日式老建筑靜靜地矗立在街角,穿越了歲月的風霜,依舊是百年前的樣貌。自2016年中國法院博物館揭牌后,這里便正式向公眾開放。
步入二樓展廳,一塊字跡斑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第一審判庭”牌匾,吸引了諸多參觀者。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由時任院長江華擔任庭長的特別法庭,依法公開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歷時77天的審判,數億中國人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了解到了審判情況。
那是一個民族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而那場載入史冊的審判,也由此成為司法公開的高光時刻。
繼承革命時期紅色司法優良傳統,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公開這條路上從未止步。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伊始,時任院長沈鈞儒就親自擔任審判長,于1952年2月1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對中央國家機關在“三反”運動中查處的7名貪污犯罪分子進行公開審判。
“公開審判制是早已在最高人民法院內建立起來了?!?955年7月23日,董必武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明確表示。
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伴隨共和國成長的腳步,人民法院的司法公開工作從無到有、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粗放型向精準化,司法公開的范圍、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和延伸。
“法律底線之上,一切皆可公開”。黨的十八大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堅持深化司法公開,出臺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等十余個司法公開規范性文件。裁判文書上網公開1.2億份,庭審直播超過1200萬場,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成為展現中國司法公正的重要窗口。
今天,司法與公眾的距離更近了。打開互聯網,公眾就可以觀看庭審直播、查閱裁判文書,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參加訴訟,法治精神正在浸潤我們的生活。
服務大局之路
初夏的正義路綠意盎然,街心公園里,老人們在樹蔭下靜享陰涼,三五游客舉起手機打卡拍照……一切如此靜好。
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社會和諧百姓平安,靠的是法治守衛。
今天的幸福在72年前難以想象。那時新中國剛剛從百余年受壓迫、受奴役的黑暗中走出,基礎弱、底子薄,加之反革命殘余勢力瘋狂破壞,新生的人民政權亟待鞏固。
“法律鋒芒指向一切危害國家安全和破壞經濟建設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各種犯罪分子?!?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時任院長董必武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態度十分鮮明。
人民法院配合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運動打擊犯罪。最高人民法院組成特別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時任院長任建新提出,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要充分發揮懲治犯罪、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調節經濟關系三個職能作用。
面對嚴峻社會治安形勢,最高人民法院深入開展“嚴打”政治斗爭,依法嚴懲殺人、搶劫、綁架、黑社會性質組織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犯罪。針對經濟犯罪快速增長態勢,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嚴懲商業賄賂、非法集資、金融詐騙、走私、傳銷等經濟犯罪,有力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緊扣時代脈絡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72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職能不斷拓展。從最初的刑事、民事審判,到民商事、行政、國家賠償、知識產權、環境資源、涉外海事海商審判,從民事、刑事、行政三個審判庭到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知識產權法庭、國際商事法庭……變化的是名稱,不變的是司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回應。
不止機構設置調整,高質量發展、打好三大攻堅戰、國家重大戰略、優化營商環境、疫情防控等都可見司法的保駕護航——出臺司法服務政策,審理標志性案件,切實發揮法治對改革發展穩定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
讓國家更安全、社會更安定、百姓更安寧,一代代法院人期待并為之奮斗的“法治中國”,正漸行漸近。(記者 李 陽)